- · 《传播力研究》栏目设置[05/29]
- · 《传播力研究》收稿方向[05/29]
- · 《传播力研究》投稿方式[05/29]
- · 《传播力研究》征稿要求[05/29]
- · 《传播力研究》刊物宗旨[05/29]
新媒体视域下的机遇与困境论戏剧艺术与新媒体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一、新媒体视域下的机遇——新媒体技术对戏剧艺术的实际价值 (一)新媒体技术赋予的艺术传播优势 如今各种新媒体平台矩阵的搭建和完善,让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各新
一、新媒体视域下的机遇——新媒体技术对戏剧艺术的实际价值
(一)新媒体技术赋予的艺术传播优势
如今各种新媒体平台矩阵的搭建和完善,让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各新媒体平台丰富了戏剧艺术的传播内容与形式,不同地域与不同剧种间得以高效地沟通、交流以及融合。新媒体技术赋予的丰富的互动性让戏剧艺术内容的输出得到保障,无论手机端的即时通讯软件,还是各新媒体视频平台,抑或云端服务,都加强了戏剧艺术的内容传播和与受众群体的互动交流。借助新媒体平台高效、广泛的传播优势的戏剧艺术,无形中吸引了更多潜在观众,让更多人有了接近和了解戏剧这门相对小众的艺术的机会。戏剧爱好者的交流平台也得以搭建,戏剧爱好者间以及戏剧爱好者与剧团间的双向互动也变得快速和高效,内容的创造与输出、观众与剧团之间都有了良好的互动。在人们被打上多种不同标签的今天,受众的审美、喜好都被数据化,利用对新媒体平台上受众信息的敏感捕捉,可以提炼出受众的审美喜好和审美需求,以此来反哺内容的创作与输出,在商业上可以形成良性循环。借此接近年轻群体,同时着力打造新媒体营销平台,又可以使戏剧艺术更加活跃。新媒体平台介入也推动了戏剧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戏剧的优质内容输出,衍生出一系列的文化、周边产品,既可以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艺术产品,又深化了产品与艺术内容的关联性,促进了戏剧艺术的传播。
对于新媒体的具体应用方面,大部分戏剧团体都选择注册官方实名认证的微信和微博等公众平台、定期公布演出信息,或者采取运营社区论坛等方式。得益于如今微信、微博公众平台及各短视频平台的大范围普及和平台资源的完善,戏剧团体官方与受众的互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圈。随着新媒体平台矩阵的搭建和完善,潜在的戏剧受众群体不断扩大,用户黏性加强,进而反哺戏剧创作。官方可以整合资源,开通一个集官方内容分享与输出、购票平台、交流互动社区、戏剧艺术影视资源平台为一体的完整生态平台,进而整合和集中受众。这样一个基于新媒体平台的虚拟网络空间,可以为广大受众提供一个权威的、良性的线上消费、学习交流、资源共享平台,可以打破传统意义上的作品与戏迷、团体与受众之间的交流方式,对于资源的整合利用、受众信息的收集反馈及良性的商业化运作都有着重要意义。在新媒体技术加持下发展的戏剧艺术,虽不完善,但其传播方式和传播效率有了极大的进步,因而发展了其自身的艺术性,并兼顾了更多商业性。
(二)新媒体技术提供的内容创作思路
“我可以把任何一个空的空间,当作空的舞台。一个人走过空的空间,另一个人看着,这就已经是戏了。”①从这层意义上说,戏剧艺术在本质上是简单且专注的。而发展到如今最被人熟知的,便是在传统画框舞台下的现实主义戏剧。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观众在各种信息“轰炸”下,审美喜好也随之发生变化,不再满足于传统表现形式的戏剧作品。而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使戏剧舞台从“舞台感”转为多层次的“真实感”,与观众所处的“现实空间”连接、融合,给观众多维度的感官享受,提升了整体的表演观感、情境渲染力、表演张力,给观众更多思考空间,用硬技术给予观众更大的“视觉奇观”享受。相比“后戏剧剧场”,传统意义上的戏剧不像电影有“真实的代入”,而是侧重于舞台“写意”效果,戏剧艺术的展现主要在表演和故事层面,传统戏剧难以抓住观众的审美趣味点。而融入新媒体影像技术后,“可以有效降低实景实体材料的消耗、适当减少一些资金支出,还可以减少演出的准备时间、有效延展舞台空间,从而缩短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形成台上与台下的良好互动。”②因而一批运用LED 大屏和多声道环绕音响等“电影院式”的新媒体技术被应用,以弥补戏剧舞美的“先天性不足”,使观众更“身临其境”。这些运用多种新媒体技术手段来丰富戏剧艺术表现形式的“多媒体戏剧”,在传统的戏剧表演里加入了多角度的音乐、声效,多层次的动画、影像甚至虚拟现实技术,进一步刺激了观众的视觉,迎合观众的同时也无形改变着观众的观剧心理、观剧习惯和审美偏好。在舞台表演效果呈现上,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无疑拓展了戏剧空间的舞台深度和广度,打破戏剧空间里观与演的“壁垒”,颠覆了传统的观演关系。这便是新媒体技术给戏剧艺术带来的全新改变。
文章来源:《传播力研究》 网址: http://www.cblyjzz.cn/qikandaodu/2021/0303/732.html
上一篇:非遗戏曲走出去译介研究述评
下一篇: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译介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