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传播力研究》栏目设置[05/29]
- · 《传播力研究》收稿方向[05/29]
- · 《传播力研究》投稿方式[05/29]
- · 《传播力研究》征稿要求[05/29]
- · 《传播力研究》刊物宗旨[05/29]
松材线虫病的监测与防控技术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松材线虫病是针对松树发生的一种致病性强、毁灭性强、流行性强、危险系数大以及寄主死亡率高的一种松林危害疾病,又被成为松树萎蔫病。松树一旦感染该病,无论处于哪个生长阶
松材线虫病是针对松树发生的一种致病性强、毁灭性强、流行性强、危险系数大以及寄主死亡率高的一种松林危害疾病,又被成为松树萎蔫病。松树一旦感染该病,无论处于哪个生长阶段,都能发病,且感染后1~3个月即可全树枯干而死,从开始在松树上发病至整片松林毁灭仅需3~5 a。在我国,松褐天牛是松材线虫病的主要传播昆虫,而松材线虫肉眼无法分辨,体型极小。在我国,该病于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在江苏省南京市中山陵的黑松上。截至目前,该病已经向全国蔓延,被列入全国森林检疫名单,成为危害我国松林资源的主要病害。因此,急需通过加大疾病监测、提升疾病防控水平等措施,避免其对我国松林资源造成危害。
1 松材线虫病发生条件与传播途径
1.1 发生条件疾病的发生与传播往往需要具备三要素,即宿主、病源与传播媒介,松材线虫病的宿主为松树,病源为病原松材线虫,传播媒介为松褐天牛。环境温度高于10℃是该病虫生长的最佳温度。该病发生的地域特点不显著,我国中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区松树均易感染,北方因环境温度常年较低,相较南方和中部地区,发生该病的概率略小。
1.2 传播途径该病可分为近距离传播和远距离传播两种方式,近距离传播主要是依靠其传播媒介昆虫松褐天牛,将病虫从病树携带到健康树。远距离传播主要依靠人类活动,病树木材或其制品的运输是该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病树木材或其制品的运输会将松材线虫或虫卵、松褐天牛从病区运输至无病区,当松褐天牛羽化后,将病源携带传播至无病区的松树上[1]。
2 松材线虫病疾病监测
松材线虫的疾病监测可采用多种方式,主要的监测手段为人工与诱捕器监测,航空遥感技术为其辅助监测技术手段。
2.1 地面人工监测地面人工监测包括全面普查、定期巡查与固定监测等。第一,全面普查是指在疾病高发区,每年10月开始,以乡镇或林场为单位,每年按照既定的设计路线与森林资源分布图,全面清查其管辖范围内的各种松林资源,统计发病树量、病死树量,根据统计的数据绘制疾病发生分布图,计算病死率,为疫情的防治提供有效参考依据。无疫病区域可以县或市为单位,每年9月开始,针对交通要道、风景区、城镇、企业以及仓库等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区全面普查松林资源,针对发现的松林资源数量进行统计,并统计是否存在松材线虫病,查明其分布的规律、数量以及地点,根据统计的数据确定其危害程度,绘制统计分布图,并鉴定疾病种类是否为松材线虫病,将疫情动态及时预警与上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计划奠定坚实基础。第二,定期巡查。针对疾病发生风险较高的区域,需要以县或市为单位,执行疾病定期巡查工作,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季度对各人类活动频繁的重点区域松林进行巡查,针对巡查发现可能感染的情况进行疾病鉴定与确认,为疾病诊治提供依据。第三,固定监测。在疾病高发区周边地域设置疾病固定监测点,定期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松林疾病巡查,及时反馈[2-3]。
2.2 诱捕器监测每年5-8月是松褐天牛的羽化期,可以在这一时间段利用固定监测点放置诱捕器的方式进行监测。诱捕器应放置在山顶或林道两旁,放置高度为距地面约1.5 m处。诱捕器可采用锌铁皮或塑料等材料制作,避免松褐天牛成虫爬出。诱捕的方式为在器具诱芯内放置清洁的棉花,并加入调制好的引诱剂,间隔15 d往诱芯中添加引诱剂,隔天检查诱捕结果,并对诱捕的天牛进行分离、镜检,检查其携带松材线虫的情况,一旦发现即刻扑杀,避免疫情蔓延。
2.3 航空遥感监测针对山高林密的深林,不易执行地面调查,可采用航空遥感技术实施监测。一旦发现枯死树或病树,立即采用全球定位系统固定位置,开展该区域的实际现场调查工作,确定疾病的发生与流行情况。
3 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技术
3.1 清理病树、死树针对该病高发区域,每年春季组织专业清理队伍,对于病死树株率10%以上的区域开展全面皆伐,将病区的病树、枯树、死树及其他正常生长的植株全面彻底伐除,无法全面砍伐的区域,开展全面封山育林工作。针对危害较小的松林,病死树株率10%以下且分布较为分散的区域,全面清理病死树,且不可将病死树下山转运,避免疫情扩散。对发生区域周边100 m范围内的松树,采取强制砍伐病死树的措施,形成病区隔离带,避免疫病向外周扩散,对疾病中心区域全面清理。针对新发疾病点,要采用皆伐措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彻底清除病原。砍伐过程中采取先死树后活树的原则,死、活树分开放置,分别处理。为确保处置效果,树木的砍伐高度确定为伐桩高度小于5 cm。
文章来源:《传播力研究》 网址: http://www.cblyjzz.cn/qikandaodu/2021/0514/1301.html
上一篇:畜禽养殖场抗生素耐药基因残留及传播研究进展
下一篇:猪蓝耳病的病因及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