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语词文化传播试析聊斋志异在北京的报刊传播

来源:传播力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聊斋志异》,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其产生后被改编成许多艺术形式,对其传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它被改编为戏曲、弹词、话本、评书、子弟书、单弦子排曲等艺术形式,便于

《聊斋志异》,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其产生后被改编成许多艺术形式,对其传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它被改编为戏曲、弹词、话本、评书、子弟书、单弦子排曲等艺术形式,便于在市井间的快速流动传播,传播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带上了地域色彩和地域文化。《聊斋志异》诞生于山东淄博,作者在创作中不自觉地掺杂了山东地域文化。在传播到其他地域之后,改编者为了促进作品的传播,又加入了当地文化。在文本传播过程中,悄无声息地实现了文化的融合和传播。

以北京报刊为载体的“评讲聊斋”“讲演聊斋”“白话聊斋”“说聊斋”等就是如此,在报刊连载之时,将北京文化植入,这种植入主要是通过语词的灵活使用,将京味文化巧妙植入,将文言创作向白话创作推进,最终实现了在地化、通俗化。

对于在北京报刊中的《聊斋志异》改编作品,孟兆臣先生认为“报纸连载‘评讲《聊斋》’是一次空前的《聊斋》传播活动,又是一项空前的《聊斋》白话创作活动。它持续时间长,从1909年《北京新报》登载‘说《聊斋》’到1932年《实事白话报》重载全部‘评讲《聊斋》’,前后有23年的历史。规模宏大,演述的篇章多,包括了《聊斋》绝大部分作品”。[1]2

根据孟兆臣先生对现存作品数量统计,去掉重复篇目,此类作品有152篇,实际数量必定多于此,“已经笔说了200多篇,估计全部创作差不多有300篇”。[1]2《聊斋志异》现存篇目最多为 489篇[2],300篇所占比例接近62%,数量也极为庞大。这批文学文献小说研究者较少重视,目前仅见孟兆臣先生两次撰文提及,对其研究不够深入,没有注意到它在《聊斋志异》传播史上的重要意义。

清末,北京的评书行当极为繁盛,是北方评书核心阵地之一。北京评书业的发展也辐射了天津、东北、河北等地。在京津冀等地,形成了一种听评书的习惯,融入了社会各个阶层。“在民国六年以后,九一八事变之前”,北京评书业开始衰落,“全盛时期即地安门外大街至鼓楼一隅之地,就有六家书馆,以外撂地的还不算”。直到九一八前,“北京四九城(北平俗语称北平全城为四九城儿)还有一二十家书馆”。[3]前文所述,评书衰落,而报纸能如此大篇幅的连载,亦可见北京人对于评书的真爱。

201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早期北京话珍本典籍校释与研究》丛书,下分《早期北京话研究书系》和《早期北京话珍稀文献集成》,其中与《聊斋志异》有关的书目有《评讲聊斋》[4]《讲演聊斋》[5]《清末民初北京话语词汇释》[6],这给我们研究“评讲《聊斋》”提供了一些基本文献,然而学界对于这些资料关注度很低。

本文依据“评讲《聊斋》”中的语词,对《聊斋志异》在北京的报刊传播做一探究,主要从三个文化维度分析“评讲《聊斋》”中的京味文化:京剧文化、满族文化、江湖文化。

一、语词中的京剧文化

乾隆五十五年,扬州盐商江鹤亭在安庆组织了一个徽戏戏班,名为三庆班,随后由艺人高朗亭进京参加乾隆皇帝庆寿演出。这个戏班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体制,最终形成了京剧。“京剧来源于各地唱腔,但又荟萃各地唱腔之优点,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京剧一经形成后便风靡京城乃至全国。这是清前期北京文化的一大贡献”。[7]自此,京剧文化(戏曲文化)就成为北京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评讲《聊斋》”中的语词便多次引用了与京剧文化有关的语词,受众如果对戏曲文化不熟悉,就不能快速地辨识出来,如下文所举案例:

“嘎调”(《评讲聊斋·花姑子》《讲演聊斋·吕无病》《讲演聊斋·钟生》),“曲调中特意拢到最高的调,形容高嗓门”。[6]165

“马后”(《评讲聊斋·青娥》),“唱戏时,增加一些情节、台词,延后结束,引申为故意拖延时间”。[6]333

“冒场”(《讲演聊斋·邢子仪》),“唱戏的时候,不该出场的时候却出来了”。[6]342

“起乱锤”(《白话聊斋·辛十四娘》),“戏剧中锣镲敲出的急急的声音。形容人躁动不安、慌乱、着急”。[6]388

“气椅儿”(《评讲聊斋·续黄粱》),“因为害怕、生气等,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戏剧曲行行话”。[6]389

“像姑”(《讲演聊斋·黄英》),“少年男旦演员”。[6]505

“扫边”(《讲演聊斋·青蛙神》),“京剧传统剧目中非重要的配角,台词少,有名姓,演出时观众较少注意”。[5]151

文章来源:《传播力研究》 网址: http://www.cblyjzz.cn/qikandaodu/2021/0611/1503.html



上一篇:从三种民国词选看东坡词的接受与传播
下一篇:抖音网红城市传播策略及传播特征研究以重庆西

传播力研究投稿 | 传播力研究编辑部| 传播力研究版面费 | 传播力研究论文发表 | 传播力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传播力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